電表的發展過程
發布時間:2014-06-08 06:51:36 閱讀次數:1392次
新電改方案剛剛公布,智能電網發展日益迅猛,智能電網發展中進程中的開路先鋒—智能電表越來越受人們關注。然而,你知道嗎?電能表在世界上的出現和發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而智能電表只是電能表大家庭里的晚輩。從開始到現在,電能表經歷過哪些變化?
電能表的發展史
最早的電能表(也稱電表)是1881年根據電解原理制成的,盡管這種電能表每只重達幾十公斤,十分笨重,又無精度的保證,但是,當時仍然被作為科技界的一項重大發明受到人們的重視和贊揚,并很快地在工程上采用了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1888年,交流電的發現和應用,又向電能表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經過科學家的努力,感應式電能表誕生了。由于感應式電能表具有結構簡單、操作安全、價廉、耐用、又便于維修和批量生產等一系列優點,所以發展很快。
我國交流感應式電能表是在20世紀50年代從仿制外國電能表開始生產,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國的電能表的制造已具備相當的水平和規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對交流感應式電能表過負荷能力、使用壽命的要求。我國在80-90年代開始了對長壽命電能表、機電一體化電能表(半電子式電能表)、全電子式電能表、多功能全電子式電能表、預付費電能表、復費率電能表、最大需量表、損耗電能表等的研制生產,2000年以后這些半智能式電能表被廣泛應用于家庭用電、商業用電等方面。
2009年,英國政府首次將研究生產的第一批具有網絡通信功能的電表應用到家庭用電上后,中國國家電網隨即在國內提出“智能電表”的概念:國家電網公司下屬26個網省公司,在2009年下半年的時候,集中制定了統一的技術標準,這時正好處在國家電網公司要建成智能電網的大環境下,因此把今后所要采購的電能表統一稱為智能電表,當時最主要的還是要解決階梯電價和遠程抄表的問題,當然還有一些功能要等到以后拓展。
智能電表的優點
1、具有多種防竊電功能,起動電流小、無潛動、寬負荷、低功耗,誤差曲線平直、長期運行時穩定性好。單相本地費控智能電表
2、外形美觀、體積小、重量輕、安裝方便。
3、準確度高:全電子式設計,內置進口專用芯片,精度不受頻率、溫度、電壓,高次諧波影響。
4、長壽命:采用SMT技術,優化的電路設計,整機出廠后無需調整電路。
5、功耗低:采用低功耗設計,降低電網線損。
6、超負荷報警斷電、剩余電量報警,提醒用戶及時購電。
智能電表的出現,也給電能表檢測機構帶來了很多的好處。例如,以往在檢測一臺機械表或者電子表時,在電能表檢測裝置上上好表后,調試人員需要在調試軟件里手動輸入每一塊電表的地址,以及電表的有功無功等級、電表適用的調試參數方案,這些大大增加了調試人員的工作量,拖延了電能表按期交貨的時間,對企業的品牌形象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然而自從智能電表誕生后,調試人員只需要將表上機,然后將調試電腦的網線端口與電能表檢定裝置上的網絡端口連接,設置好PC與裝置端的通訊串口,就可以自動在檢定軟件上生成它們的各種參數,通過軟件短時間的自動檢定過程,智能電表質量是否符合國家標準,在電腦顯示屏上一目了然。
智能電表迅速占領市場
應該說國家電網公司統一招投標的出發點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中標企業都是業內一些規模比較大的,有一定技術含量的企業,小的企業很難進入,畢竟招標對以往的業績有明確的要求,很難濫竽充數。這對普通老百姓來講也是一個產品質量的保障,國家電網也希望借統一招標這個機會把一些規模小的,產品比較落后的企業淘汰,因此電能表制造領域的競爭也是非常殘酷的,畢竟業主就變成了國家電網一家,如果不中標企業就難以為繼了,在這個局面下,所有制造企業把降低制造成本當成了首要的手段。